主题:压垮房价的最后一块大石:产能过剩,经济衰退

发表于2013-03-13

据了解,截至5月上旬,玻璃生产企业停窑率为26%,环比上升0.3%,再创历史新高,目前玻璃行业库存已达2800万重量箱的高位。今年浮法玻璃总产能将同比增长22.3%,达到11.13亿重量箱,产能过剩2.78亿重量箱。蒋婵杰说:“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松动,房地产市场低迷,玻璃行业产能过剩较大,不少玻璃企业的库存量很大,日子并不好过。”
2010年年底浮法玻璃均价约为100元/重量箱,而目前均价仅为70元/重量箱。对此,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北方企业的综合成本约为60—80元/重量箱,南方企业的综合成本为75—80元/重量箱,玻璃企业亏损严重。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供需矛盾突出,下游消费低迷,玻璃生产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长江期货研究员杨小强说,武汉的玻璃生产企业普遍亏损严重,个别上市企业甚至亏损上亿。“一条玻璃生产线重启成本非常高,但是由于亏损,个别企业不得不选择关停生产线”。

发表于2013-03-13

除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低迷,上游原材料价格因素也不可忽视。据了解,硅砂、纯碱、燃料油(或天然气、煤炭)在玻璃成本中占比较大。纯碱和燃料油都是国内用量较大的化工品,价格波动较剧烈,对玻璃价格也有较大的影响。记者在旗滨玻璃招股说明书上发现,2010年旗滨玻璃集团的浮法玻璃生产成本中,纯碱和重油占比分别为25.37%、29.88%。
“由于燃料油价格对我们的价格影响很大,我们之前参与过一些燃料油期货的套期保值,对于玻璃期货我们是非常期待的。”华南地区一家玻璃生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据了解,参与过期货市场的玻璃企业其实不多,不少企业不了解期货市场的功能,甚至还有一些误解。
“一些玻璃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与人才储备的影响,对期货市场缺乏了解。但是通过介绍与培训,让企业认识到期货市场的功能后,企业很乐意参与到期货市场中的。”蒋婵杰表示,目前情况下,玻璃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如果有了期货市场,企业就有了一个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部分已上市及资本运作能力较强的玻璃企业,之前对期货市场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非常期待玻璃期货的上市。

发表于2013-03-13

汽车产能过剩警钟敲响
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面临产能过剩风险
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世界重要汽车厂商纷纷把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中之重。然而繁荣背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产业酝酿着重重危机。产能过剩,就是导致行业发展的最大风险之一。毕马威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访问了200位全球知名汽车行业公司的高管,超过68.5%的受访者预计,2016年中国的汽车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翻倍,雄踞全球。调查还显示, 2011年中国汽车闲置产能高达600万辆,已相当于两倍德国汽车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16年,闲置产能还将上升至900万辆。贝恩咨询公司(Bain &Co.)在其研究报告中曾发出警告说,中国境内的工厂到2015年的年产能可能达到4,000万辆,即便把出口因素考虑在内,这一数字也比这个市场的吸收能力高出了35%。不能充分利用的产能所消耗的成本可能侵蚀损害到企业利润,并削弱降低在中国生产汽车的优势。

发表于2013-03-13

 中国汽车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参差不齐。目前中国国内拥有汽车整车企业逾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但87%的销售额来自排名前十的汽车厂商,另有超过100家地方小型汽车生产商抢夺其余13%的市场销售份额,这部分小型厂家的生产和盈利能力低下,落后的技术使其产品多数集中在低端市场,市场销售量极低。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的保护,这部分落后产能未被淘汰,是形成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对未来产能规划过于激进,也直接对产能建设造成压力,引爆过剩隐忧。根据对中国主要省市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目标的初步统计,预计到2015年末,全国整车规模将超过3,700万辆,已超过2010年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公布的规划总和3,100万辆。2011年,中国各大汽车企业又再纷纷上调已定的2015年产能目标,上汽产能规划调高为600万辆,一汽、东风和长安集团都将目标锁定在500万辆,北汽规划350万辆,广汽规划300万辆,奇瑞和长城汽车的规划均为200万辆,华晨和江淮汽车都要实现150万辆。届时,销售排前十的企业总共将拥有近3,500万辆的产能,加上吉利、比亚迪等第二梯队的规划,中国汽车总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两倍多于2011年的总销售量。一方面是各厂家雄心勃勃,要生产更多的汽车,另一方面市场却趋向平稳,再难消化更多的供给。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公布的数字,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同比增长0.84%和2.45%,增幅为13年来最低水平,显示中国的汽车销售已经回归到一个理性增长的水平,2010年井喷式的增长难以再现。除非中国汽车销量在今后几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否则,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发表于2013-03-13

家电企业产能过剩 2012下半年或集中清仓
近期家电企业中报相继出炉,数据却并不能让人乐观,冰箱、洗衣机、空调销售全面下跌。在市场需求萎靡甚至负增长情况下,产能过剩危机日趋严重。截至二季度末,家电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812.9亿元,同比增长18.7%。不少企业不得不依靠出口来撑门面,下半年家电企业或将集体降价清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大家电企业借助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进行大规模产能扩张。但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却带来了大规模的库存积压。以冰箱产品为例,截至2010年底,我国冰箱年产能已经超过1亿台,但去年全年销售的冰箱不过4500万台。空调方面,我国空调内外销总量大约为1亿台,但实际产能在1.5亿台以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家电行业成品资金占用为812.9亿元,同比增长18.7%。更有行业人士透露,某知名企业的冰箱库存高达数百万台,每个月库存费用过千万元,亏损相当严重。

发表于2013-03-13

  奥维咨询平板显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秋纬透露,各主力品牌全年计划目标制定较高,面对2012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以低价求规模成为必然。另外,从目前的上游供应情况来看,随着国内京东方、华星光电陆续量产,上游产能迅速扩张,为了消化庞大的产能,不排除面板厂以降价的方式加速面板销售,上游降价必然带动下游产品降价。
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李从想坦言,对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是彩电销量不好就一定要打价格战,要看企业有没有打价格战的底气,“若是价格战让企业利润全无,就没有必要了。”但他同时指出,企业会清理一些例如普通液晶、老款的宽边电视和能效等级低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会出现“劲爆”的价格。

发表于2013-03-13

跑马圈地导致产能过剩,电解铝企业前7月亏逾80亿
今年以来,不仅钢铁、煤化工、多晶硅等行业亏损幅度逐渐扩大,电解铝行业的亏损与去年相比也更加突出,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三成。造成亏损的原因,一方面与电价过高有关,另一方面与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也有很大关系。
9月5日,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称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电解铝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恶化,前景不容乐观。
该报告显示,1~7月,铝冶炼行业企业盈亏相抵净亏损18.9亿元,而去年同期实现利润77.2亿元;企业亏损面达35.4%,亏损总额为81.1亿元,同比增长216.1%。

发表于2013-03-13

  生意社分析师范艳霞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山东、河南许多电解铝中小企业从今年6月份开始也已减产甚至停产,仅河南地区从电价上调以来减产就达40万吨,另外国内最大的龙头企业中铝今年也一直在亏损。
“现在企业的电解铝项目每月能亏损1个亿,本来今年设定的亏损总额是要限定在8亿元以内,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提前‘完成目标’了。”河南神火集团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表示。
电解铝行业出现大幅亏损与电价是分不开的。报告称,目前过高的电价已使电解铝企业难以消化。1~7月,我国铝冶炼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1.9%,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6.9%。按行业平均电价0.52元/千瓦时计算,国内电解铝生产平均成本已高达16800元/吨。
上述河南神火集团工作人员也表示,眼下电价成本能够占到总成本的50%左右。
此外,原料氧化铝的价格出现上涨。6月开始中铝氧化铝的对外报价上调了100元/吨,而市场上氧化铝的价格也达到2700元/吨。
“目前国内铝的市场均价在15385元/吨,基本处于成本线以下,按照电解铝生产成本15900元/吨来计算,现在已属于倒挂了。”范艳霞说。

发表于2013-03-13

  今年前7月,国内市场铝现货平均价格为15992元/吨,同比下降5.6%,其中7月份平均价格为15561元/吨,比上月下跌1.7%。若国内外经济形势短期内不能好转,铝价还可能进一步下滑。
目前,我国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已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范艳霞表示,以前电解铝行业利润可观,企业进行“跑马圈地”,大量上项目,导致现在产能难以消化。
同时,高价格也抑制了出口。虽然我国多数工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中占有较高份额,但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冲击影响下,电解铝出口形势同样不乐观,产能严重过剩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河南现在的电价是每度0.53元~0.61元,但国外很多企业的电价在3美分左右,生产成本要比国内低很多。”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清表示。
在产能过剩、出口受限的形势下,业内人士建议电解铝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向深加工转移,向下游铝材、铝合金延伸。(第一财经日报)

发表于2013-03-13

  首先,市场压力来自巨大的产能过剩,严重供大于求迫使行业自身进行调整。据统计,2012年我国新增尿素产能至少500万吨,有效总产能达6800万吨,而国内需求仅5000万吨,产能过剩1500万吨,1-8月已累计生产尿素4460万吨,即使算上出口的量,再有两个月的产量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四季度尿素企业将以停产检修、消化现有库存为主,由于新疆、内蒙、宁夏、青海等地新装置相继投产,8月份尿素产量大幅增长30%以上,尿素企业压力陡增,好在上半年尿素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效益普通较好,就算冬季行情再差,今年也能对付着过去,但面对尿素月产猛增100多万吨,明年的日子又该如何过呢?
再来看看磷肥,产能过剩比尿素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国内磷铵产能3300万吨(二铵1800万吨、一铵1500万吨),而需求仅1500万吨(二铵700、一铵800),在市场容量只有尿素30%的情况下,产能却同样过剩1500万吨。以二铵为例,据估计,1-8月二铵产量有950万吨,而国内需求只有700万吨,就算出口300万吨,总量也只需要1000万吨,那么整个四季度二铵企业是开车还是停产呢?生产的产品又能卖给谁呢?更为不幸的是,上半年磷肥行业承受了磷矿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产品价格却无法上涨,效益远不及尿素企业,目前30%磷矿到厂价在750元/吨,比去年上涨了200元/吨,仅此二铵成本就上升300元/吨,而价格同比却下降了150元/吨。面对产能过剩、出口不佳,协会、企业、业内人士均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