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你好,旧时光】怀旧盘点:80后的十大经典回忆

发表于2016-06-16


题记:我们80一代所生活的这20几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最快的20几年,很多记忆中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闪了一下便成为了历史,有些甚至还来不及让我们记住就已经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了,蓦然回首,忽然发现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遗失了太多的美好。我想,在我们走出校园,彻底与童年告别的时候,该是认真盘点一下这些纯真年代的时候了。有人说我们80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也有人说我们80一代处处遇上时代的尴尬,是苦命的一代,这些都对。那我们今天不妨从80一代所经历的十大绝版幸运入手,盘点下那些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过的记忆。


1、有更多更天真的玩乐活动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脑,连闭路电视都不太发达,于是我们只能自己“研发”和模仿更多玩乐游戏的方式,要不然这盼着长大的童年还真没办法过。而这些游戏的成本一般都不高,有些甚至是零成本,而且还锻炼身体。现在我们就来大致盘点一下这些游戏:

捉迷藏:零成本的游戏,在我们宜昌这边方言叫“躲蒙蒙墙儿”。其中一个抓人的人蒙着眼睛对着墙从1数到30,其他人赶紧各自找地方躲起来,抓人的人数到30后便开始四处搜人。其他人这时候便可以躲开抓人的人,找机会到达刚才那个人数数的地方就算赢了,相反被抓住就输了。这个游戏只有在老居民区特别是农村才能玩,如今的住宅小区是没法玩的,不被保安和物业的当贼抓了就不错了。

斗鸡:零成本的游戏,这个游戏当然跟“鸡”无关。两个人每人都把一条腿绕到另一条腿上,用手抱住,一条腿站立,然后互相碰撞,谁被撞倒就输了。最近这个草根游戏的比赛居然堂而皇之地上了中央五套了,开始还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想想也对,卡巴迪那样的比赛都可以进多哈亚运会,那么斗鸡上个央视有何不可?


发表于2016-06-16

打架:打架咋是游戏咧?其实小孩打架跟我们现在成年人打架是不同的,人长到我们现在这么大,都成熟了不会随便打架了,何况以我们现在的力量,要是真打起来而没人拉的话,把人打死打残是很快的。小孩就不一样,打架纯粹就是扑上去扭在一起,最多额头打出个包,衣服弄脏了回去让妈妈洗而已,小孩的力量很难打出人命,愤怒嘛,来的快去的也快(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和一个同学打得难解难分,一节课后就笑着拥抱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打架其实就是个特殊时刻以特殊形式进行的游戏。这个“游戏”很少有人会刻意去玩,不过很少有男生童年没玩过。本人现在看起来相当文弱,但在小时候可是个狂爱打架的主。那时候幼儿园每年都要重新分班,我进班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每个男生先打一架,好让别人不敢欺负自己,那时候除了有个个子很高的男生(他老爸据说是开“飞车”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飞车”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不敢打之外,基本被我打遍了。还有个很清秀的家伙也没打成,因为他老不愿意跟我PK。开始我一直都不明白他为什么拒绝跟我PK,后来才发现——“他”居然是个女的!(汗死!李宇春跟我同龄,谁能帮忙确认下她有没有在宜昌读过幼儿园)。

跳关:还是零成本,又叫跳马,跳拱。一个人蹲在地上把头低在胸前,一排人从他头上跳马一般的跳过去,每跳完一轮然便升高一点也就是站起一点,直到这个人完全站起来,谁要不是不能从这个人的头顶上跨过去就输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先助跑然后冲起来跳的,因此跳不过去的人经常把当马的人撞得人仰马翻,这个游戏是禁止胖子玩的,理由就不必说了,当马的人谁都不愿意被泰山压顶,姚明小时候肯定也是被禁止参加的,除非有人练过轻功。


三个字:这个游戏的要求是要有一个比较大的空场地。玩法是一群人中一个人抓,其余人躲。在躲的人要被抓时可以大喊一声“三个字”,然后就暂时不能动也不能被抓了了。抓人的人就只能去抓别人了。在场上可以活动的其它被抓者只要跑过来,在这个不能动的人身上用手一碰,称为搭电,就把这个人救了,这个人就可以又动了。如果被抓者在被抓时来不及喊“三个字”,那么就归他来当抓人的人了。还有几种情况也算输,一是喊了三个字的人自己又动了的,二是最后一个喊三个字的人。我小时候体质很差,这样耗体力的游戏玩得比较少。

跳房子:依然零成本。在地上画一栋楼,中间分层,最下为一层,最上为天,拣个石头扔一层,单腿跳一层,再拣起来扔下一层,再跳……一直跳到天。我小时候腿短手短,从来不占优势,因此很少玩。

滚铁环:一根铁棍,前面有个弯钩;一个铁环,然后用棍子前面的弯钩推着铁环走,或者跑。这游戏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有啥意思,还哐啷哐啷地制造噪音,但童年却很喜欢玩,这一套东西还是哭着找老爸好不容易要到的。

抽陀螺:陀螺大家都见过,形状跟倒立的蒙古包差不多,一般都是木头或者尼龙棒做的。抽打的工具是一根栓着牛筋或者其他绳状物的棍子,陀螺转得越圆越快说明抽得越好,这个游戏可谓老少咸宜,很多老人也爱玩。不过那时候我虽然爱玩却技艺不佳,总甩不好那牛筋绳子,经常可以听见棍子与地或者陀螺撞击的硬邦邦的声音,有时候陀螺在我的暴力之下干脆直接飞了出去,砸到了其他的小朋友(幸亏唐僧不在,要不然……),我爸说我不是在抽陀螺,而是在打陀螺……


沙包:沙包就是在布包里面装上沙或米(在90年代初装米有糟蹋粮食之嫌),玩法有两种,夹沙包和扔沙包。夹沙包是两人隔十米左右分别站一边,中间画条线,然后把沙包夹在两脚间,猛地跳起利用双小腿的爆发力把沙包甩出去并且甩过线,然后对面一个人再同样地甩回来,若干回合之后谁没过线就输了。扔沙包就是隔十来米两边各站一个人,然后中间站一大帮人,两边的两个人死命地往中间人堆里扔沙包,你砸过来,我拣起来再砸过去,中间的人谁被砸上谁就下了,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那个时候我个子很瘦小,动作又很快很灵活,玩这个游戏几乎就没输过。

打弹弓: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弹弓,但是我力气太小拉不太动(我小时候掰手腕连女生都赢不了)。玩了几年从来没有把鸟打下来过,唯一的一次小石块好不容易费力地飞到了树梢,“砰”地一声打中了一只鸟的肚子,而那鸟却只是原地转了一圈连飞都懒得飞(耻辱啊)!更气人的是这只鸟接着还唱起了歌,要是搁在现在我非大骂一句:“你得意个鸟!”不过幸好那时候没有能力把鸟打下来,现在的我连蚊子都不忍心打,如果童年有杀鸟的经历,那现在的自己还不得天天忏悔念大悲咒啊?


跳皮筋:玩这个游戏的基本都是女生,如果有男生颠着小脚在那跳的话,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东方不败人妖变态(幸亏那时候没人会这些词,因为——我玩过……),这个游戏就不做介绍了,大家应该都见过。

踢毽子:这个游戏也基本都是女生玩,不过我还是扎在一堆小辫子里玩过(我用行动证明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同时证明了我的兴趣爱好涉猎广泛)。但我还是踢不赢轻盈柔韧的女生。后来又有了毽球,不过这已经是初中的事了,中国人好做水货的习惯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苗头——一个并不便宜的毽球经常在我脚上抡不了几下便断成两截了,不过后来我成了足球健将。



发表于2016-06-16

2、吃到了很多现已绝迹的老零食


现在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如此严格,却还经常听闻某某宴会又放倒了一大堆人,某某食物又添加了苏丹红,今天果子狸惹出非典了,明天福寿螺又吃出人命了……总之,今天的我们已经不知道究竟什么东西能放心地吃了,而在我们最贪吃的童年,那么些看起来并不卫生,甚至是小摊贩自制的食物,我们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甚至基本没有出过安全问题。


雕糖稀

搅搅糖

无花果

记得1989年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连钱都不会使用,甚至都不太认得钱,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学会用钱了,身上一般也只带一毛两毛钱,遇到身上带着六毛七毛的款爷,基本上就算很明显的贫富差距了。而那时候的校园门口充满了一两角钱的小零食,像什么豆皮啦(就是腌过的一大张千张皮,又香又辣,我很喜欢吃)、小袋的腌蚕豆啦、绞丝糖啦、搅搅糖啦、冰棒啦等等之类的,统统一毛钱,遇上有人吃两毛一块的糕点的,就算得上是阔少了。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小摊贩或者学校小卖部自制的,尽管没有经过什么复杂的卫生检验,但也很少吃出问题,而且味道绝对好,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做事都是讲良心的,小摊贩也不例外。后来校门口有了更多的手艺人,有卖打粑糖的(好象是米做的,类似于奶糖,白色的很甜很粘牙,不知道湖北以外的地方有没有),有雕糖稀的(用粘稠的暗红色糖汁在板上滴成一个孙悟空猪八戒什么的,很薄很脆很透明很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网友总结的棉花糖、老鼠屎、无花果、爆米花、花脸条等等,以上讲的这些东西有些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已经绝迹了,毕竟利润太低,市场太小,卫生又没什么保障,而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小皇帝和家长又太挑剔,这些老零食已经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也许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批吃到这些看起来廉价不干净,但又吃不死人还很美味的小零食的人。

老汽水

麦乳精,很80后的童年家里都有这么一个铁皮盒子

顶顶糕

不能忘却的当然还有方便面。小时候我们宜昌自产的方便面只要4毛2分钱一包,分鸡汁和麻辣两种味道,后来还开发出三鲜的。汤料只有一个量很足的粉包,尽管那时候的方便面如此简单,但泡出来的味道却是极其地鲜美(商场里甚至有单独出售一大袋这种方便面汤料供主妇打汤用的,可见其味道之鲜)。遗憾的是,这种朴实的方便面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现在国内的几家方便面寡头虽然绞尽脑汁开发各种味道,油料包蔬菜包粉包一应俱全,但却怎么也做不出当年那种让人恨不得当饭吃的味道了。大学里面几个哥们都曾感叹,方便面这东西都是别人吃的时候闻起来香,自己吃的时候就不那么香了……麦乳精、顶顶糕(也叫蒸糕,据说是宜昌特产,不过外地应该也有)、汽水(开始3毛,二氧化碳挺多喝了还打嗝,味道跟健力宝差不多,后来五毛,纯粹是糖精兑水,喝了连嗝都没得打了)。

发表于2016-06-16

4、能够从款式最古老的游戏机一路玩过来


记得小时候(大概87、88年的样子)老爸的一个同事花99块的“天价”买来一个游戏机,从楼下经过的时候说是可以借我先玩下,于是我连香喷喷的红烧鸽子肉都不吃了,等着老爸把线接好了玩游戏机。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游戏机是个什么概念,只是觉得能控制黑白电视机里的人,肯定会挺好玩。那叔叔接好了线,一拍脑门说“磁带”忘拿了(其实应该叫游戏卡),我顺手就抄起一盘《聪明的一休》磁带塞给了他……那个游戏机结构很简单,手柄就是一个小方盒,上面只有一个按钮一个摇杆,游戏也很简单,有一个叫警察抓小偷,几层楼要爬上爬下的把小偷抓住;最经典的是打飞机,一个飞机随着画面从下往上走,要把迎面而来的所有飞机都干掉;还有一个游戏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屏幕两边,中间隔着一块隔离墙,互相开枪看谁先把谁给毖掉(这大概是格斗类游戏的鼻祖)。尽管这些游戏都很单调,但在那个年代仍然很吸引人,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在街边露天摆个摊,几角钱让人玩一个小时,这大概是最原始的游戏室。

8位机时代最经典的游戏《魂斗罗》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概92年的样子,老爸从广东带回一个属于我自己的8位红白游戏机。而这款游戏机对于我们整个80一代来说,恐怕不只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我们这代人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没有兄弟姐妹,住在楼房里面的我们通常也没有什么玩伴,于是这款游戏机便成了我们很多人假期里唯一的朋友,贯穿了我们几乎整个童年。魂斗罗、三国志、超级玛利、忍者神龟、双截龙、冒险岛、热血系列等游戏曾经被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玩过,让我们这些孤独的独生子女安稳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假期。不过这个“朋友”也有他不近人意的地方——大多数人买得起游戏机却买不起游戏卡。那个时候的游戏卡通常都要一两百块钱一盘,而我爹妈的工资拢共才几百块钱,买游戏机就像现在的人买车,买得起玩不起。

红白游戏机

游戏卡,当时一盘100-200块钱,那可是90年代初哦,相当于家长一个月的工资了

90年代中后期游戏卡开始降价,这时候的游戏机市场也由8位红白机的一统天下变成了PS机、超级任天堂等各种机型的群雄并起,一直到现在的PS3、XBOX等能够与PC电脑一争高下的游戏机,无论是音面质量、3D效果、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俩人隔着墙互相开枪的游戏机所能比的了。

部分经典游戏

我们80一代真是很幸运,在自己玩性最浓,又最缺玩伴的时候接触到了游戏机,在自己玩性尚未泯灭的时候又拥有了可以免费下载很多游戏的电脑和互联网,少数人甚至拥有了集游戏、电影音乐播放等时尚功能于一身的索尼PSP,可以说,游戏机这东西有限度的填补了我们这代人孤独的童年。

发表于2016-06-16

5、能够见证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容的课本

80后的小学数学课本

80后的小学语文课本

80后的小学语文课本

记得上小学1、2年级的时候学数学,经常会涉及到买卖东西或者粮食产量的应用题,而题目的的主角除了生产队就是人民公社,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生产队和人民公社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不知道到了几年级,主角又变成了一个大水池子,问一边开水龙头加水,一边拔开塞子放水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子放满(无聊!)……总之题目看不懂,却能够算出答案的数学题几乎伴随了整个童年。而作文,则老是那么几个内容,什么拣钱包、让座位、打雪仗之类的,以致于现在的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被约束着只写那么几件事,老师认为不对的就是错的。

鲁迅文章《三味书屋》插图,手里拿着那把戒尺

语文课本内页,没学几课就有一个基础练习,也就是要考试了

值得顺便一提的还有鲁迅、冰心、巴金等等几个人,我的童年对他们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他们写的东西几乎全部要背,而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到底为什么非要背他们的东西,背他们的东西有什么用。我的记忆力十分之差,背他们的长篇大论是非常要命的,但却依然耗去大量时间去背,我的童年因为他们,以及《思想政治》的存在而变得沉重不堪。

发表于2016-06-16

6、在初中接受英语和计算机的启蒙


初二下学期的英语课本

初一下学期的英语课本

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其实就是初中。计算机如果学得太早的话,人用笔书写的能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又因为电脑打字一般都用五笔或者拼音等输入方式而不是一笔一划地书写,因此时间长了就算是大人也会变得提笔忘字,更莫说正在学习认字写字小孩子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等他们需要拿笔一笔一划地写字的时候,他们只记得字大概的样子却想不起来具体该怎么写,这对蕴涵了大量中国文化的汉字的传承是很不利的,毕竟汉字的底蕴跟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比起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在汉字基本的读写能力具备以后的初中阶段再学计算机,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何况现在的互联网实在太发达,什么东西都可以下载,过早地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对学生创造力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英语就更严重了,现在大多数地方从小学阶段就开英语课,甚至建双语小学,这纯粹是自毁文化根基行为,要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过早学习英语只能使学生的汉语能力受到压制。在英语的喧宾夺主下,80一代,尤其是稍微小一点的80一代的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国学为何物了,甚至就连中国最基本的文化传统,很多人也未必弄得清楚。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母语写个请假条都写不通顺的情况下,还要耗费大量精力义无返顾地去冲英语四六级;很难想象清晨的大学操场上,如此好的学习时间,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着外语书大声的“疯狂”着,而置真正的学问于不顾。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空气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孱弱。

486电脑,我们小时候用的电脑是这样的,那时候叫“微机”

DOS系统

WIN95系统

我们很幸运,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接触到了刚刚进入课堂的电脑,并且没有影响到我们对于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即使是只学学DOS,有很多同龄人依然在后来成为编程大师或软件精英;我们很幸运,在对汉语及其文化体系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我们接受了英语的启蒙教育,尽管在日后,我们这辈人还是在英语四六级的围追堵截中痛苦不堪。虽然生存在中国教育下的人从来都是痛苦的,但相比于早一些和晚一些的人而言,我们还算是相对幸运的。

发表于2016-06-16

8、见证大批港台歌星的崛起、没落和逝世

年轻时候的香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上演《青春舞曲》,此外郭富城还演唱了《沙里洪巴》,张学友演唱了《康定情歌》,黎明演唱了《虹彩妹妹》,刘德华演唱了《掀起你的盖头来》。成为当时各地点歌节目的经典曲目。

郭富城演唱《青春舞曲》,好帅好有活力

草蜢

永远的BEYOND,永远的黄家驹,定格了我们的童年


永远让我们停留在90年代初的小虎队

70年代的那辈人赶上了港台音乐闯入内地,对他们来说,录音机里的罗大佑、谭咏麟与苏芮等少数几位歌手代表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时代。而对于我们80年代的人来说,不仅在四大天王、小虎队、草蜢、李克勤、BEYOND、陈慧娴等巨星最辉煌的时刻被打上了追星族的标记,同样也亲身经历了张信哲、周华健、任贤齐、徐怀钰等一代偶像由崛起到退居二线的整个过程。在这个偶像泛滥的年代,我们可以在MP4里自由地选择谢霆锋、TWINS、S.H.E、潘玮柏、蔡依林的新歌,甚至可以在论坛里把话题多多的超级女声和一大堆说不准能红几天的网络歌手拿出来热炒,但真正能给这个混沌和浮躁的歌坛带来革命性东西,并且每张专集发售前都能引来各方强烈关注的,恐怕也就仅有能把各种文化因素都柔和进五线谱的周杰伦了。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我们怀揣着远大理想的时候,有一些曾经的偶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梅艳芳、张国荣、张雨生、黄家驹、罗文,他们那些带给我们忧郁和激励的声音,在这个浮华年代中依然是永恒的经典!

发表于2016-06-16

好多深刻的内容,我要慢慢回味。。。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