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3页
go

主题:宜昌人必须知道的!宜昌的那些事儿

发表于2013-01-15

得胜街,旧称半头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改名为“得胜街”。得胜街位于古城东门外东北部,大教场(教军场,教场坝),与叫花子坡东西相对,街呈弧形,大约形成于清代,当时仍属教场坝的土地老爷管辖。
  
  
  
  相传,这里原来住的都是些穷家小户和菜农,房屋多是土墙草顶,甚是简陋。其中有一位石姓厨师,名德慎,绰号石半头,为人很好。据说他的烹调技艺不错,满清人都很喜欢请他当厨师。因此,年长日久,就存得了一点银钱,在当地逐步买得了几间茅草房子。这几间房子都在路的东南头,而面西北头有路无房,人们联系上房主人的绰号,就把这条街喊成了“半头街”。后来又有人在这条街上建起了“准举提庵”,当家“妙慈”。民国二十五年又建起了“静修庵”,当家“心慧”。
  
  
  
  现在的得胜街,不但早已建成了整条街,而且两侧还建有工厂。和居民住宅楼。古老的黄泥路,今日已变成了整洁的三合土路。

发表于2013-01-15

四贤堂与四贤街    


宜昌的很多地名,都与历史名人有关“地以人胜,人以言存”,古往今来,大概都是如此吧?        


据《东湖县志》记载,在宜昌古城的“东湖门(即东门)外,与城门对”的地方,大约即今市二医院,原来建有一座“四贤堂”,祭祀的就是宋代的四位名人:欧阳修、苏轼、苏辙与黄庭坚。其中欧阳修曾任夷陵县令,苏氏兄弟数次途经夷陵,都曾留下不少与夷陵有关的佳作名篇,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诵。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至于黄庭坚为何在夷陵受到尊崇,还需要稍作介绍。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宋哲宗绍圣初年以修 “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谪黔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三月途经夷陵,曾与章纯等人同游三游洞,并于穴门石上留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黄庭坚改任鄂州监税,于赴任途中又经夷陵,在三游洞“洞外溪上一崩石”上再次留题。可惜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建中靖国元年的那处题刻,现在已经很难寻其踪迹了。        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词讲究遣词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在当时影响颇大。不仅如此,黄庭坚的书法亦以纵横奇掘,侧险取势见长,兼擅行、草,自成风格,与蔡襄、举芾,苏轼同称“四大家”,是我国历著名的书法家之千。传说他曾在夷陵习书,其洗笔之处,就是人所共知的墨池。据陆游《入蜀记》记载,《夷陵县至喜亭记》碑记即由欧阳修撰文,黄庭坚书写。珠联壁合,堪称夷陵瑰宝。欧文流传至今,而黄庭坚的真迹则无从得见了。        


正由于黄庭坚“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又因其两度途经夷陵,所以人们才将他与欧阳修、二苏并称“四贤”有趣的是,在“四贤”中,欧阳修曾主持嘉枯二年(公元工056年)的礼部会试,二苏都是这次会试的考生,与欧阳修有师生之谊;而黄庭坚又出于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世称 “苏黄”,照说与欧阳修也有间接的师承关系。百余年间,人才辈出,名家济济,亦可谓佳话也。        


遗憾的是,“四贤堂”在清代即已“祠圮址存”,四贤皆“每岁随郭璞祀于墨池”但是四贤堂前的街道却被取名为“四贤街”据记载“四贤街暨六一书院,通北道”是当时出宜昌古城东门,经四贤堂旧址、六一书院,连接城道的一条重要通道。很可能就是现在东门外正街靠东门口这一段  


发表于2013-01-15

北正街
  
  北正街,曾称永红路,在古城北望门内,西傍天后宫街和小北门,外通北门外正街,内过鼓楼接二架牌坊,穿大十字经天宫牌坊,越学院街到南门后街(今璞宝街),是当时古城内从北到南的主要直街之一。
  
  
  
  此街以前是城内比较有名的街道,是现在宜昌市第三中园一带,更是一块很不平常的地方。清时是总镇都督府(俗称镇台衙门)的所在地。北有县城隍庙,南有弥乐宫和县文庙,东有大箭道。日军侵占宜昌时期,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月三十日,成立日伪县政府,初设环城南路一民房处。后来经向沦陷区人民重征人口盐税,刮得银钱后于旧镇守署遗址(今第三院内)建房作为日伪县政府,并于前门外(今西陵一路柴煤场一带)辟一广场为大集会之处。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月,国民党县政府由太平溪迁返后,因原县府被日冠烧毁,故仍用日伪县政府房屋作府署。
  
  
  
  解放初,中共宜昌市委机关也一度驻于此处。

发表于2013-01-15

尔雅街原名锁堂街。提起锁堂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夷陵出了个文士叫刘一儒,他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在京城作了刑部侍郞。显赫一时的当朝宰相张居正想结交他,将女儿许给了他的长子刘戡之。当相府千金从沙市嫁到宜昌刘家时,嫁妆把一条街都摆满了。当旁人都啧啧称羡时,刘侍郎却突然大叫:“把这些统统搬到里间堂屋里,把门锁起来。”几年后,张宰相死了,喜怒无常的皇帝抄没了他的家产,又贬斥了他的亲朋故旧。刘侍郎因把张家送的财物锁在里屋,后又一一退回,足见其清廉耿介,反而被任命为南京工部尚书。后来人们就把刘一儒锁财宝的那条街,称作“锁堂街”。

发表于2013-01-15

东府街·献福路
  
  宜昌古城献福路形成的历史较久。清时此路东段称东府街,西段为大“十字”街。民国初,宜昌县政府驻于此路(今“101”市公安局看守所至献福路菜场一带。沦滔时被日寇纵火烧毁),即得“县府路”之名。据传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在高等法院宜昌分院(今市机关幼儿园处)内,给蒋介石祝寿,这样,“县府路”才改名为“献福路”。
  
  据史书记载,明洪武中(公元1378—1387年),建州署在西上门(今中水门)内,大约也在今101至献菜场一带。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时,开始改府置县,用州署为县署。当时的县署,建筑规模比较宏大。
  
  最前面正中是照墙,东西有辕门二栅,各有横额。东曰“东山旭日”,后改为“荆襄门户”;西曰“秋月澄江”,后改为“楚蜀咽喉”。进辕门为头门三间,过头门后为仪门,仪门后为大堂,大堂后为二堂,二堂后为三堂,三堂后为上房。仪门三间,门外西为监狱,过监狱为马号,内有马王庙。东为土地祠。仪门内皂房二间。大堂两侧均为科房。东科又东为捕厅,再东为仓库。二堂两侧西为书房,过书房以西为仓库,东为绛雪堂,再东为厨房。绛雪堂后种有红梨树,再后为签押堂。三堂两侧西为休息区域,西北角建有公让亭。东为书房,再东为宅舍。整个官廨建筑纵七重、横五重,四周围有院墙,纵向又有两道内院墙,二堂后东又增设一纵向院墙,把公堂建筑(区)与两边的附属建筑分开,且公堂建筑又都高于附属建筑,故格外显得肃穆森严。整个平面都布置得严整、大方,功能分区合理。东为生活区和后勤服务区域,西为读书、休息及功练区域。均适当配植花草树木,缀以亭阁。
  
  府署在东段末(今廖家台一带),这也是东府街一名的来由。它背北面南,原来是清太子少保、彝陵总镇张忠孝的住宅,称“水竹居”。

发表于2013-01-15

闲话墨池巷
  
  在宜昌的街巷中,墨池巷完全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现巷内最窄的地方宽仅米许。但是它却小有名气,甚至比一些大街宽巷更出名。
  
  墨池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巷内原来有个墨池。相传晋代郭璞避居夷陵,注《尔雅》时,曾洗墨于此。此说似不可信。郭璞的旧居尔雅台距洗墨池,相去不止一里。在彼著书,缘何要来此洗墨?确实令人费解。至于宋代苏轼、黄庭坚二位书法大家曾于此学书,经常在池中洗笔,致使池水墨黑,于史于传,于情于理,倒都是讲得通的。郭景纯也好,苏、黄亦罢,传说中的事情,现在都已经无法再去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前辈名贤勤奋苦学、坚韧不拔的毅力,永远是后世的楷模。徜徉于墨池巷中,我们自然会 想起一句有名的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夷陵州牧陈宣在洗墨池上建亭,题曰“墨池书 屋”。清康熙年间,彝陵知州宗思圣创建“墨池书院”。乾隆年间又数度修葺,“浚引池沟”,在墨池“周遭砌石条如式”.而到了道光年间,墨池书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郡诸生会课于墨池”是当时东湖县著称名的胜迹之一。
  
  
  
  墨池书院(清)吴省钦
  
  精舍依尘市,莘莘学子居。
  
  竟传元右客,勤课右军书。
  
  叶润蔬添圃,花繁菊照庐。
  
  若为春候暖,涨墨染池鱼。
  
  
  
  
  
  嘉定尔雅召下,二月间有墨鱼,
  
  传是郭璞墨点所化。应在此,不在彼,予尝辨正。

发表于2013-01-15

天后·天后宫·福建会馆
  
  清末民初,有很多外籍客民迁徙到宜昌来,大半靠经商致富,并从此定居下来。客居者还往往以同乡会的形式,团结先后来宜昌的同省人,以便互相扶持,抵制外帮的欺侮。其中,以经营丝烟业为主的福建帮,在旧城区忠义街,修建了一座天后宫,他们的福建同乡会会馆,也就设在天后宫内。日子一久,忠义街便渐渐改称为天后宫巷,后来索兴就叫“天后宫”了。原来,这天后宫供奉的,正是福建商人所崇奉的海神“天后”。
  
  
  
  福建商人为什么崇奉“天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据说这位海神“天后”,本是宋代福建莆田人都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她出生时便有祥光、异香,刚长大就能乘席渡海,乘舆游屿间,后来升化成仙,经常穿着红色的衣裳飘飞于海上,往来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元大历年间封赐庙额。明永乐年间,郑和奉使下西洋,在海上也得见“天后”的灵异,回朝后奏明皇帝,加封为“宏仁普济护国安民明著天妃”。清康熙时,又晋封为“天后”.据说,这位女神喜簪茉莉花,海上行船遇到危难,便都祷祝这位海神“天后”,只要一闻到茉莉花香,或是看到海上有火光,便会得到“天后”的救助而安然无恙了。
  
  
  
  如今,天后宫早巳拆除,福建会馆也不复存在,惟独留下了“天后宫”这个街名。

发表于2013-01-15

白衣庵与白衣庵街
  
  久住南正上街的老居民,都知道这条古老而僻静的小街,原来又叫做白衣庵街。这是因为街上有座“白衣庵”而得名。
  
  
  
  白衣庵在这条街的中段,座南朝北,供奉的是白衣观音。这尊女神是所谓胎藏界曼达拿观音之一尊,以此尊常著白衣,又在白莲中,故称。一般善男信女,常往这座庵堂里上香祈福。更有那富裕人家的妇女们,也往往去祈求这位观音娘娘,早赐贵子。这么一来,白衣庵在一段时间内,香火是很盛的。此庵始建于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到宜昌解放之初,已历二百八十多年,庵内尚住有比丘尼平道、平亮等五人。
  
  
  
  同样在康熙年间,当天主教传到宜昌之初,最早的一所天主堂,也是修建在白衣庵街上。晚祷的钟声,更增加了这条小街的宗教气氛。然而,商业经济的影响也是大的。清末民初,鼓楼街已渐渐成为商业繁荣的所在。与鼓楼街相接的白衣庵街,也逐渐建立起手工作坊和商店,铜匠铺,秤铺,丝烟铺,布庄等等,几乎把整条街都摆满了。以后,随着商业的逐步南移,这条街才又冷落下来。现在,这条街主要是居民的住宅。
  
  
  
  街以庵名,白衣庵虽早已改作他用,但街上的老居民,有时候还以“白衣庵”来称呼自己的住处。

发表于2013-01-15

杨岔路
  
   杨岔路是万寿桥西南的一条街道,但它并不是形成街道后才有其名的。据传,因原出宜昌古城南门后,有一条小径至此分成两条小道,一条通伍家岗,一条过金巴岭至土门,其形似翻草用的杨岔,后又逐步演变为杨岔路。

发表于2013-01-17

太长啦~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3页
go